【7.密意丛书 • 6.龙树二论密意 • 0.序言与后记 • 3.总序之三_略说如来藏 • 7060003】
第三讲 总序之三 略说如来藏
欲知佛的密意须识如来藏,佛的密意其实亦说为如来藏。支那内学院的学者吕澂先生在《入楞伽经讲记》中说:
此经待问而说,开演自证心地法门,即就众生与佛共同心地为言也。
自证者,谓此心地乃佛亲切契合而后说,非臆测推想之言。所以说此法门者,乃佛立教之本源,众生入道之依处。[4]
由此可见他实知《入楞伽经》的密意。其后更说:
四门所入,归于一趣,即如来藏。佛学而与佛无关,何贵此学,故四门所趣必至于如来藏,此义极为重要。[5]
所谓“四门”,即《入楞伽经》所说的“八识”“五法”“三自性”及“二无我”,吕澂认为这四门必须归趣入如来藏,否则即非佛学,因此他说:
如来藏义,非楞伽独倡,自佛说法以来,无处不说,无经不载,但以异门立说,所谓空、无生、无二,以及无自性相,如是等名,与如来藏义原无差别。[6]
佛说法无处不说如来藏、无经不载如来藏,那便是一切经的密意、依内自证智而说的密意;由种种法异门来说,如说空、无生等,那便是言说教法,由是所说四门实以如来藏为密意,四门只是言说。
吕澂如是说四门:
前之四法门亦皆说如来藏,何以言之?八识归于无生,五法极至无二,三性归于无性,二空归于空性,是皆以异门说如来藏也。
这样,四门实在已经包括一切经论,由是可知无论经论由哪一门来立说,都不脱离如来藏的范限。现在且一说如来藏的大意。
认识如来藏,可以分成次第:
一、将阿赖耶识定义为杂染的心性,将如来藏定义为清净的心性,这样来理解便十分简单,可以说心受杂染即成阿赖耶识,心识清净即成如来藏心。
二、深一层次来认识,便可以说心性本来光明清净,由于受客尘所染,由是成为虚妄分别心,这本净而受染的心性,便即是如来藏藏识。本来清净光明的心性,可以称为如来藏智境,亦可以称为佛性。
三、如来藏智境实在是一切诸佛内自证智境界,施设名言为如来法身。如来法身不可见,唯藉识境而成显现。这样,藉识境而成显现的佛内自证智境便名为如来藏。
关于第三个次第的认识,可以详说:
如来法身唯藉识境而成显现,这个说法,还有密意。一切情器世间,实在不能脱离智境而显现,因为他们都要依赖如来法身的功能,这功能说为如来法身功德。所以正确地说,应该说为:如来法身上有识境随缘自显现,当这样说时,便已经有两重密意:(1)如来法身有如来法身功德;(2)识境虽有如来法身功德令其得以显现,可是还要“随缘”,亦即随着因缘而成显现,此显现既为识境,所依处则为如来法身智境,两种境界双运,便可以称为“智识双运界”。
什么是“双运”?这可以比喻为手,手有手背与手掌,二者不相同,可是却不能异离,在名言上,即说二者为“不一不异”,他们的状态便称为双运。
如来法身智境上有识境随缘自显现,智境与识境二者不相同,可是亦不能异离,没有一个识境可以离如来法身功德而成立,所以,便不能离如来法身而成立,因此便说为二者双运,这即是智识双运。
如来法身到底有什么功能令识境成立呢?第一,是具足周遍一切界的生机,若无生机,没有识境可以生起,这便称为“现分”;第二,是令一切显现能有差别,两个人,绝不相同,两株树,亦可以令人分别出来,识境具有如是差别,便是如来法身的功能,称为“明分”,所谓“明”,即是能令人了别,了了分明。
智境有这样的功能,识境亦有它自己的功能,那便是“随缘”。“随缘”的意思是依随着缘起而成显现。这里所说的缘起,不是一般所说的“因缘和合”,今人说“因缘和合”,只是说一间房屋由砖瓦木石砌成;一只茶杯由泥土瓷釉经工人烧制而成,如是等等。这里说的是甚深缘起,名为“相碍缘起”,相碍便是条件与局限,一切事物成立,都要适应相碍,例如我们这个世间,呼吸的空气、自然界的风雷雨电,如是等等,都要适应。尤其是对时空的适应,我们是三度空间的生命,所以我们必须成为立体,然后才能够在这世间显现。这重缘起,说为甚深秘密,轻易不肯宣说,因为在古时候一般人很难了解,不过对现代人来说,这缘起便不应该是什么秘密了。
这样来认识如来藏,便同时认识了智识双运界,二者可以说为同义。于说智识双运时,其实已经表达了文殊师利法门的“不二”。
~~~【注释】
[4]《吕澂佛学论著选集》卷二,齐鲁书社,1991年,第1217页。
[5]《吕澂佛学论著选集》卷二,齐鲁书社,1991年,第1261页。
[6]同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