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6.龙树二论密意 • 2.六十正理论1 • 4.说证入法智 • 7060204】
第二章 龙树二论之《六十正理论》第一部分
第四讲 说证入法智
13 有为法极细,谁计自性生。彼即非智者,不见缘起义。
【疏】由本颂起,即说如何证入法智(深般若波罗蜜多)。
建立缘起的目的在于断除对有为法一切现象的执著,亦即重重超越缘起,现证有为法非由自性生。这必须由四重缘起的现证来圆成,亦即次第建立有为法非业因缘起有、非相依缘起有、非相对缘起有,如是对识境中的缘起一一超越,即能证入相碍缘起,见一切法实依如来法身功德而任运圆成。
弥勒瑜伽行所说其实与龙树的建立相同,他说“三性”“三无性”。说“三性”,即成立一切有为法的缘起,依次第,以“遍计”为自性生、以“依他”为自性生、以“圆成”为自性生,说此之后,更说“三无性”来超越这三种自性生,即是由“相无自性”来超越“遍计自性”、由“生无自性”来超越“依他自性”、由“胜义无自性”来超越“圆成自性”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,当证入“圆成自性”时,其实即是证入相碍缘起,因为见一切法依如来法身功德而任运圆成,所以亦即证入般若波罗蜜多。由“胜义无自性”超越“圆成自性”时,则可证入深般若波罗蜜多。我们应该这样认识来沟通中观与瑜伽行的观修,不应为道名言所困。
所以在本颂中,龙树说的“缘起义”,实在是说四重缘起的重重超越,并非“同一内容”的缘起、无自性、性空,了知重重超越、重重建立,才能了知缘起的真实义。若非重重超越,那便跟瑜伽行说的“三性”“三无性”抵触,有抵触便必有一者错误,这是不合理的事,是即非智者之所见。若执此为中道,便恰恰破坏了中道。
本颂即由超越缘起的深密,说有为法的深密。至于细说超越缘起。则见于“七十空性论”。
14 尽烦恼比丘,生死已还灭;有始然正觉,何因未曾说。
【疏】本颂须要意译为长行:尽烦恼比丘,还灭生死而“有始”,何故佛(正觉)却不说这些比丘的观修呢?
在这里,是用“三时门”来说证入法智。所谓“三时门”,即是超越三时(过去、现在、未来),在我们的识境中,三时是俱生而来的障碍,一切现象必须顺从此三时,一如三度空间(十方),要在我们这个识境中显现,必须显现为立体。这些俱生障碍于识境中无法超越,但由法智观察,十方三时都无非只是能成显现的局限,因此,显现为立体、显现为三时,其实亦无非是在相碍缘起中如幻而显现,离开识境来观察,实在不能说十方与三时真实,这便是龙树“三时门”的理趣。既然这样,尽烦恼而“有始”,显然就不真实,所以佛对这不究竟的观修即未曾说。
15 有始则决定,为见所执持。诸缘起生法,如何有始终。
【疏】现在细说前一颂的义理。
若说“有始”,则“决定为见所执持”,是即必然仍落于识境,由是才有“三时”的实事执,有此执著,便无法超越识境证入法智。
诤论的人可能说“缘生”亦有始终,龙树则说对“缘生”实不能落三时见而见,于下文即说此义。
16 先已生如何,后复变为灭。离前际后际,趣向如幻现。
【疏】本颂应标点为“先已生,如何后复变为灭”。这是说识境中的生灭现象,执“三时”即由此而来。但若将生灭现象视为如幻显现,便当见到先生后灭的前际后际皆不真实。这便是“如幻三摩地”的观修。如果依然用“缘生性空”来说“三时”为“无自性空”,是则释迦说的“如幻三摩地”便同废话。读者若信服对“缘生性空”的误解,希望能善加抉择。
17 何时幻象生,何时当成灭;知幻体不愚,不知幻偏爱。
【疏】说生如幻象生,便当认识到,于幻象生的同时其实幻象亦灭。这便是所谓“生灭同时”。
“生灭同时”是佛家一个很重要的认知,亦必须由缘起来认知。例如举起一只手掌,随即握指成拳,如果由识境的生灭现象来看,可以说先是手掌生起,然后手掌变灭,但若由缘生来看,手掌以伸指为缘而生起,以屈指为缘而变灭,但同时却有拳头生起,所以拿屈指为缘这回事来说,可以说是生起拳头与手掌变灭同时,因此说为生灭同时。这只是很粗浅的一个例子,下颂还有较深密的说法。
如是知缘生的幻象生灭同时,便可以说是知“幻体”(如幻的体性),由知幻体即不陷入无明(“不愚”),若不知幻事的体性,则落于“偏爱”,即是由对识境现象贪爱而执实。
18 诸法如阳焰,以智现见者,则不为前际,后际见所损。
【疏】现在龙树举生灭同时的例。
例如“阳焰”,由识境的现象来看,先是见到有水生起,及至近前,水则消失。这时,如果用愚夫的心识起执著,必然说“阳焰水”有生灭,前际生起,后际则灭,这便是不能见知生灭同时。
智者则不然,见阳焰水的生灭只是幻事。于如幻中有水相生起,并非真实有水生起、水相消失,并非真实有水消失。所以阳焰水的生灭实无前际后际,并非先生后灭。于说阳焰水生起时,其实阳焰水根本并未消失;于说阳焰水消失时,其实阳焰水依然存在,只是缘有所不同——人远离阳焰水与走近阳焰水,便是缘的变化。既了知只是缘的变化,便知道阳焰水生起水相与水相消失实在同时。
这便是由缘生来知生灭同时,亦可以说是缘起的深密意。倘如只说“缘起故空,空故缘起”,怎能由缘起来悟入生灭同时呢?龙树在这里是说如何现证法智,若不知生灭同时,便不能离俱生相碍的三时,由是法智亦不可得。这是关于证智的事,望读者能“依法不依人”,加以深思。
19 若谁于有为,计实有生灭;彼等即不知,缘起轮所行。
【疏】龙树已经由缘起来现证有为法无有生灭,且离三时,亦即识境中一切现象都非实有,且无前际后际,所以便可以下结论说:若对于有为法计有生灭,便是不知由缘起法门可见真实。
由缘起法门所见的真实为何?下面的颂文即有说及。
20 依彼彼缘生,即非自性生;既非自性生,如何说性生。
21 由因尽息灭,乃说名为尽;非有自性尽,如何说性尽。
【疏】此两颂须同时解说,唯颂20有梵本可参考,先摘译如下:
各各依缘生 非各自性生 既非自性生 云何名为生[4]
在梵颂中不是“如何说性生”,而是说“云何名为生”,这有一些差别。于观修时,若依梵颂抉择,非自性生,是故不能名为生,这样就能断除“生”这个名言。这样的抉择非常直接,倘如依汉译,只抉择为不能说“性生”,那便还要抉择不能说“生”,那便是辗转推理,失去抉择见的明快。比对藏译,汉译实添字而译,将“生”译为“性生”。
笔者郑重指出这点,是因为与观修有关,观修的抉择与决定不容有少许错失。
对此两颂,今依梵颂作解。
识境中一切诸法,可以依重重缘起而建立为有,是即缘生。这缘生是如幻而生,成“名言有”(假名有)而显现,所以一重重建立缘生(“彼彼缘生”),便依次第否定“缘起有”为“生”,是则识境中便无“生”这回事,如是即可决定,一切生的现象都非实事,只如幻事。
同样,既无“生”便无“尽”,说“尽”,只是缘灭,因此,识境中亦无“尽”这回事。
这是龙树对由缘起远离生灭作一总结。须要注意,龙树能作出这样的结论(决定见),是建立在观修如幻、现证生灭同时而来,他并不是贸贸然地说:缘生无自性,无自性便是空性。
所以若依梵颂便能知,“缘生”是一个层次,“无自性”是另一个层次,不能将“缘生”与“无自性”看成是同一层次的同一内容。龙树这建立,同于《智光庄严经》所说,今不赘引。
其实,无自性与空性亦是不同层次的说法,一切诸法无自性是识境的层次,说一切诸法的显现基为空性是智境的层次。于说诸法无自性,其自性只能是显现基的本性(如说一切镜影无自性,其自性只能是镜性),本性施设为空,因此一切诸法空性,这时候,便已经超越缘起而说空性,并不是因为缘生所以性空。所以,行者于观修时,决定“缘生无自性”、“诸法空性”,是两个层次不同的决定,前者尚未证智,后者则已证法智。
还须要注意的是,若将缘起、无自性、空性看成是同一层次,那便是完全落于识境来推理,根本与佛无关、与佛智无关。
上面说,缘生是一个层次、无自性是一个层次、空性是一个层次,这便已经由识境引至智境,因为空性只能是智境的事,识境只是依附智境而成为空性(说为本性自性)。这样一来,所说才与如来法身有关、与如来法身功德有关。若说佛法而与如来无关,所说即非佛法,更不必说圆成佛道的观修了。
凡由观修而知缘起的宗派,都知层次的区别,藏传的大圆满、道果、大手印固然有层次观修的区别,即格鲁派不专修如来藏,亦分别层次而修乐空慧,至于汉传,华严宗由十玄门而修至一切无碍,天台宗修假中空三谛,禅宗的破三关,以至净土宗由称名念佛而至实相念佛,证入常寂光土,亦无一不依层次。于此即知在见地上建立次第的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