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6.龙树二论密意 • 3.六十正理论2 • 4.证成无生 • 7060304】
第三章 龙树二论之《六十正理论》第二部分
第四讲 证成无生
47 许诸法实有,当起贪瞋见;受剧苦暴恶,从彼起诤端。
【疏】依梵本,本颂应译为:
生起贪与瞋 著于极恶见 且为诤论端 由许实有故[9]
本颂实说不识无生的过患。
若不悟入无生,必然依四重缘起,次第建立为有,至于落在哪一重缘起来建立,只是根器与宗见的问题。如唯识末流,往往落于相依缘起;如中观末流,往往落于相对缘起。无论落在哪重缘起,若执缘生为有,必然同时起“贪瞋见”。对实有诸法的生起起贪爱或瞋恚,或者对实有诸法的坏灭起贪爱或瞋恚,由是“著于极恶见”,并且依执实见而起“诤论端”。
平实而言,亦并非只是执一切法为实有,才有这些过失,说“因为缘生所以性空,正由于空才可缘生”,这亦其实是执实见,因为已经执实缘生即是空,同时执实只有空才能够缘生,这已经落于识境的名言概念,若依龙树的八不中道,应该决定,缘生是“非有非非有”,性空亦是“非有非非有”。
若唯依识境来理解缘生与性空,那么缘生与性空便唯是识境中的法,行者无论如何观修,都不能说之为“非有非非有”。
若依随究竟见,依相碍缘起来作决定,那便不是唯依识境,因为在相碍缘起中已经引入如来法身功德,这时超越相碍缘起,决定无碍,现证无生,便自然可见识境中一切诸法“非有非非有”,这才是依中道而现证的无生见。由此可知,无论依识境来理解,或依任运圆成来理解,中道必然须决定为“非有非非有”,不能将缘生与性空相依,然后自以为是胜义与世俗相融,说此相依为中道,其实说相依并未超越缘起。
48 彼为诸见因,无彼惑不起;故若遍知者,见惑皆蠲除。
【疏】依梵本,本颂应译为:
彼为诸见因 无见无烦恼 是故遍知者 见尽烦恼尽[10]
梵颂与汉译无甚差别。但汉译“烦恼”为“惑”,一般应指“本惑”而言,此处则指“见惑”。
若见生灭、常断、一异、来去等法实有,于是即成种种邪分别的因,如见有能取所取、常法断法、前际后际等,是故证入中道遍知有无,便无见惑。若有见惑,即成烦恼。
龙树在《法界赞》中说言:
以兔角喻牛角喻 此为如来所现证
是故于彼一切法 除中道外无所有
此颂说,现证兔角喻、牛角喻便是如来现证的中道。在《入楞伽经》中,如来说,兔角非无,只能说之为“非有非非有”。为什么呢?因为落于有无见,都只是执著名言与句义而说,说兔角为无,只是执著于“角想”(“角”这个概念),若无此“角想”,根本便不会说兔角为有为无,因此,在智识双运的境界中,依识境显现而言,可以说兔角“非有”,但依双运而言,此“非有”亦非实相,只是名言相,所以还要“非”掉这个“非有”,是即“非非有”。
龙树如是说中道,说“非有非非有”,便即是颂46所说的“非真亦非无”。由是而知,若入中道,必须遣除世间一切名言句义种种戏论,如释迦所说之遣除“角想”。
49 由谁了知彼,谓见缘起生,缘生即不生,一切智所说。
【疏】依梵本,本颂应译为:
谁能遍知彼 谓见缘生者 缘生即不生 胜智者宣说[11]
梵颂与汉译无甚分别。
谁能了知中道呢?是指能见“缘生”的圣者。能正见“缘生”,便能悟入无生,因为一切智(佛陀)说“缘生即不生”,这是佛的现证,且依现证宣说,故本颂即由佛的现证,证成无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