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6.龙树二论密意 • 3.六十正理论2 • 5.由无生调伏见惑 • 7060305】
第三章 龙树二论之《六十正理论》第二部分
第五讲 由无生调伏见惑
50 为倒知所伏,非实执为实;执著诤论等,次第从贪生。
【疏】本颂先说见惑。
若受颠倒知见(“倒知”)所伏,将不实的诸法执以为实,由是“执著诤论”,这两种执著,实“次第从贪生”,即执著的根源由贪而起。
若对世间的名言与句义都无贪爱,那就不会执著“角想”等戏论,所以执著戏论实由贪爱戏论而来。唯依识境名言句义来说佛法,亦是不能不贪爱戏论。
51 彼诸圣者等,无宗无诤端;诸圣既无宗,他宗云何有。
【疏】诸圣者不立宗见,由是才能名言句义尽、一切戏论尽。
本颂否定种种宗见,这才是龙树的基本立场。有学者说应该称龙树为“缘起宗”,其余诸宗为“自性宗”,那便亦是落于宗见,他似乎没有看到龙树说“诸圣既无宗”。
龙树问言:“他宗云何有”,实可以说为“应成见”。“应敌成破”即是破去他宗所立的名言与句义,破去种种“想”,所以是究竟见,若以缘起为宗,可以说是有“缘起想”,因此便亦落于“想”来说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的garbha为外道见。再由此,起诤,便否定天台、华严诸宗,恰如本颂之所说。
52 若计有所住,曲惑毒蛇缠;谁之心无住,不为彼等缠。
【疏】颂言“若计有所住”,即是住于宗见,凡住于宗见,都可以喻为“曲惑毒蛇缠”。唯有心无所住,才能不受见惑毒蛇所缠,凡见惑,都是曲惑,曲则非正,故喻为蛇。
53 诸有住心者,惑毒何不生;何时住中间,亦被惑蛇缠。
【疏】凡有所住心的学人,必落于见惑。若无宗见的凡夫(住中间),虽无宗见,但落于名言句义而有“想”(概念、戏论),所以他们“亦被惑蛇缠”。
54 如童执实有,于影像起贪;世间愚昧故,系缚境笼中。
【疏】此如童蒙执于实有,实在只是执一影像为实有,那是由于他对“影像起贪”之故。所以凡对“世间愚昧”的人,都是自缚于识境的牢笼里面。
本颂将“诸有住心者”比喻为童蒙,敢于否定一切宗义,即是由观修中道而成的究竟决定见,并以此决定除一切见惑。
55 圣者于诸法,智见如影像;于彼色等境,不堕事泥中。
【疏】圣者则不同,由证智见识境(“色等境”),一切法犹如影像,所以便不陷于“事泥”里面。所谓“事泥”,即是由生灭等现象建立为有、为无等事,如是建立有如泥沼。
56 异生贪爱色,中间即离贪;遍知色体性,具胜慧解脱。
【疏】依梵本,本颂应译为:
人于色愚痴 中者习离贪 知本性解脱 觉彼色碍暗[12]
梵颂的说法跟《宝性论》所说相同。凡夫为不净、菩萨为染净、佛陀为圆满清净。故依次第说菩萨为“中者”。《宝性论·第一品》颂47云:
不净与染净 及圆满清净 次第相应者 凡夫菩萨佛[13]
由本颂起,正说如何调伏种种见惑。
凡夫贪爱色法(贪受识境),即对色法愚痴。
至于菩萨,虽不对色法愚痴,却亦须由观修来制御内心,使能离贪爱。这些贪爱便是各地菩萨的各各两种愚、一种粗重(详见《瑜伽师地论》)。
至于佛陀,能遍知色法等识境的体性,这便是了知一切诸法本性自性空,这便去除了种种见惑的根源,因为能了知一切诸法都无非影像,是即“觉彼色碍暗”。无“色碍”作“暗”,即是无生的境界。
57 执净起贪爱,反之则离贪;已见如幻士,寂灭证涅槃。
【疏】若说,我住于清净见。那么便是对清净见起贪爱,一如唯空的学者,以空为清净见,因此对空贪爱。又或者以缘起为清净见,因此对缘起贪爱。他们实在不知道缘起与自己建立的空性,其实都是落于识境的牢笼,因为他们是将缘起与性空同时依世间的名言句义建立。
若对清净见亦不贪爱,对佛的言说亦不贪爱,这才可以说为“离贪”。由离贪才能见一切诸法任运圆成,是故如幻,由是才能“寂灭证涅槃”,无生即是寂灭,即是名言句义尽。
本颂说“起净执”者应如何调伏。
58 倒想起热恼,烦恼诸过失;通达有无体,知义即不起。
【疏】由见惑颠倒想,起热烦恼等过失,调伏之道即在于“通达有无体”,知有体无体的真实义,如是颠倒想即不起。
本颂说如何调伏有错误见地者。
59 有住则生贪,及离贪欲者;无住诸圣者,不贪离贪非。
【疏】调伏的具体方法,须由“无所住”而成办,有所住固然生贪,但有所住亦可能落于“离贪见”,因为,执著于离贪,也是落于心有所住,亦即落于有所住的名言句义中。
圣者无住,固然不贪,同时亦不执著离贪,所以说“不贪离贪非”(无贪无离贪)。
由是即言,正确的观修,是无舍离而舍离名言句义,是即于观修中名言句义自然尽,这必须由重重超越而成,于重重超越中,还须交替观修,二地至十地菩萨的止观,可以说都是交替与超越。
60 诸思维寂灭,动摇意安静;烦恼蛇扰乱,剧苦越有海。
【疏】总结对治见惑,即是“诸思维寂灭,动摇意安静”。
说“诸思维寂灭”,并不是不作思维,只是不依识境的名言与句义来思维,如佛说对兔角的观察,应离“角想”,便是离名言与句义来思维的好例。如来藏为佛家的究竟见,便是因为如来藏是智识双运的境界,这已经是识境名言句义尽的境界,也可以说是无所住的境界,由是自然“诸思维寂灭”,同时动摇的心识亦得安静,说为“动摇意安静”。
我们在识境中生起一切觉受,都必然落在名言句义而觉,于证入寂灭时,名言句义自然尽,那时并不是无觉受,只是不复依名言句义而觉,此即名为本觉。
现证无生即由本觉而证,所证的境界便即是寂灭,由此始能入无住涅槃。由是即能渡越为烦恼蛇所扰乱的“有海”。
所谓调伏见惑,其实亦可以说是无调伏而调伏,因为当证入无生时,见惑自然尽,是即入无所住,一切见地都不生起,自然无宗见可持。
上面所说的调伏,亦是龙树具体说及观修。行者观修的过程,是先持抉择见来抉择所缘境,再依抉择观修,由此得一决定见,依决定见观修,便能现证决定见。在这过程中,既有抉择见,又有决定见,似乎观修行人必须落于见地。龙树在这里,便提出心无所住这个原则,依此原则,对决定见与抉择见,都必须超越,这样便不会落于见地之中。
通常所作的超越,是将下一重观修的决定见,作为上一重观修的抉择见,观修至得一决定时,下一重观修的决定见便自然尽。这是观修的密意,非常重要,学人若不知如何超越及如何尽,可以说其观修实不成观修。
61 以此之善根,回向诸众生;集福智资粮,愿得福智身。
【疏】本颂为论主回向。由本论众生可集福德资粮、智慧资粮,是即能得“福智身”。
疏者跋
本论译者任杰居士有译后记云:1962年11月2日译于中国佛学院,1985、1986年重校于北京。
疏文于2013年3月圆满。自信疏文能得龙树菩萨本意,若有少分功德,回向当前历乱世间一切有情,更不闻天灾人祸、疾病灾劫之名。
无畏记
~~~【注释】
[1]梵:astināstivyatikrāntā buddhir yeṣā nirāśrayā/gambhīras tair nirālambapratyayārtho vibhāvyate/
[2]梵:sasāra caiva nirvā manyante'tattvadarśina/na sasārana nirvā manyante tattvadarśina//
[3]梵:nirvāṇa ca bhavas'caiva dvayam etan na vidyate/parijñāna bhavasyaiva nirvāṇam iti kathyate//
[4]梵:tat tat prāpya yad utpanna notpannatat svabhāvata/svabhāvena yan notpannam utpanna nāma tat katham//
[5]梵:sarvam astīti vaktavyam ādau tattvagave/ paścād avagatārthasya nisagasya viviktatā//
[6]梵:mamety aham iti prokta yathākāryavaśāj jinai/tathākāryavaśāt proktā skandhāyatanadhātava//
[7]梵:mahābhūtādi vijñāne prokta samavarudhyate/tajjñāne vigama yāti nanu mithyā vikalpitam//
[8]梵:hetuta sabhavo yasya sthitir na pratyayair vinā/vigama pratyayābhāvāt so'stīty avagata katham//
[9]梵:rāgadveodbhavas tīvraduad iparigraha/vivādās tatsamutthāś ca bhāvābhyupagame sati//
[10]梵:sa hetu sarvadīnā kleśotpattir na ta vinā/tasmāt tasmin parijñāte dikleśaparikaya//
[11]梵:parijñā tasya keneti pratītyotpādadarśanāt/pratītya jāta cājātam āha tattvavidā vara//
[12]梵:bālā sajjanti rūpeṣu vairāgya yānti madhyamā/svabhāvajñā vimucyante rūpasyottamabuddhaya//
[13]依谈锡永译:《宝性论梵本新译》,台北:全佛文化,2006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