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6.龙树二论密意 • 2.六十正理论1 • 前言 • 7060200】
第二章 龙树二论之《六十正理论》第一部分
前 言
《六十正理论》
梵名:Yuktiṣaṣṭikākārikā
藏名:Rigs pa drug cu pa
《六十正理论》为龙树菩萨重要的论典,非但说缘起,实由缘起说至现证法智。
学者Christian Lindtner精研中观论著,从月称等论师所造诸论之梵本中,找出援引《六十正理论》共12处,故得此论梵文原颂12句,是即1、5、6、19、30、33、34、39、46、47、48、55诸颂,详见Chr.Lindtner,Master of Wisdom(Berkeley:Dharma Publishing,1997),第174—175页。
这些梵本的颂,笔者已将之译出,译时觉得梵本更能表达密意,因此于疏释时另行疏出,以便读者比较。梵本与汉译有差别,可能是由于辗转翻译之故。
藏译有二:
(1)依本论译,题名Rigs pa drug cu pa'i tshig le'ur byas pa(《六十正理论颂》)。此为喜吉祥(Muditaśrī)及日称(Nyi ma grags)译,收北京版《西藏大藏经》no.5225,德格版《西藏大藏经》no.3825。
(2)依月称释论译,梵本题名Yuktiṣaṣṭikāvtti,译本题名Rigs pa drug cu pa'i'grel pa(《六十正理论释》)。为胜友(Jinamitra)、施戒(Dānaśīla)、戒王菩提īlendrabodhi)及智军(Ye shes sde)译,收北京版《西藏大藏经》no.5265,德格版《西藏大藏经》no.3864。
古代汉译有宋施护译一种,译为62颂,另加后颂6,题名《六十颂如理论》,收《大正藏》no.1575,唯译文多失原意,且有些颂文有如自造。
日本学者山口益,曾把藏译及汉译对勘整理,而把本论译为日文,参见其《中観仏教論攷》(东京:山喜房仏書林,1965年),第29—110页。
现代翻译尚有任杰译本,题名《六十正理论》,依喜吉祥及日称的藏译而译,所以题名亦依藏译。收《龙树六论:正理聚及其注释》(北京:民族出版社,2000年)。
近日互联网中,有佚名译《六十颂如理论》,为配合达赖喇嘛的讲授而译,译者似多参考施护译,与任杰译比较,仍以任杰译为佳,故笔者注疏本论即用任杰译本,论中小标题则为笔者所加。
这篇论的主旨,说明为什么要建立缘起,并由此说到证真实义与法智(般若与深般若)。
建立缘起的目的,只是为了断除对生灭等现象的执著。由此可见,很多人认为建立缘起只是为了说明“性空”,这实在是很表面的看法,因为无论怎样说性空,生灭等现象都宛然实有,不能因为说这现象性空,便可以将对它的执著加以断灭。譬如日出日落,我们日常生活便须依这现象来作安排,无论知道性空或不知道性空,都必须这样来安排,空与不空毫无分别,是即知道性空亦依然与不知道的人无异,因此才要观修缘起,由观修来改变心识而成断除。
如何断除对现象的执著,龙树的说法即是颂5之所说:“由有不解脱,由无住三有。遍知有无事,圣者得解脱。”龙树在这里所说的即是中道。“遍知有无事”便是对中道的现证。在这里,由缘起成立一切法为有,便即是“有事”。龙树在颂31中说:“于求真性者,初说一切有”,是即成立重重“缘起有”;这重重缘起都可以超越,当一重缘起受超越时,这重“缘起有”便受到否定,亦即当缘起受超越时,“缘起有”便同时成为“无事”,这便是颂文接着说的“通达义无贪,然后说寂灭”。亦即是四重缘起的次第超越,由是即可断除执著。
因此我们可以说,龙树这篇论实有两个主题:一、为断除对生灭等现象的执著,必须建立缘起;二、建立缘起之后,依缘起观修,遍知“有事无事”,这样,圣者即能现证中道,且于中道中解脱。
由前一个主题建立中道的定义,由后一个主题建立中道的观修。由此可知,说龙树的缘起,或说“缘生性空”,都不能脱离观修来说,因为脱离观修便即是脱离中道。建立中道才是龙树一切论著的主旨,说缘起只不过是建立中道的手段。释迦于二转法轮时密意亦即如是。若不明白这点,将会本末倒置,那时候便容易迷失中道来说缘起。
下面即将依这两个主题来解说本论第一部分各颂。
至于本论第二部分,则是论主依理依教,证明前部分所说的真实义与及证智相,可以说是“证成分”。此真实义即是由缘生而入“中道”,此证智相即是由中道而现证“无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