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6.龙树二论密意 • 2.六十正理论1 • 2.证法智相 • 7060205】
第二章 龙树二论之《六十正理论》第一部分
第五讲 证法智相
22 若无少法生,即无少法灭。说生灭之道,是有所为义。
【疏】上面已说如何证入法智,由本颂起,即说证智相。
比对藏译,颂末句应译为“是为观修说”,汉译失义。
于证智相中,不见有少法生灭,是故无少法可得,《心经》所说的“无智亦无得”,即是这个层次的说法。
然则,为什么释迦说法又说生灭呢?那是为观修行人而说。于观修时不能离识境的现象,是故非说生灭不可,是即说生灭然后说离生灭,才是证入真实义的方便。证入真实义以后,亦必须由幻象说生灭同时,而且须离三时而见,然后始得证智。所以密意虽无生灭见,言说却说生灭之道,实只是善巧方便。
23 由知生知灭,知灭知无常;由知无常性,正法亦通达。
【疏】本颂再说,由生灭的观修而成“知无常性”的证智相。
由生灭现象,于证真实义时可决定为无生,无生自然同时无灭。于现证法智时,建立识境现象(包括心的行相)如幻而灭,由是便能真实认知“无常”。世间只将生灭现象看作是“无常”,智者则由如幻中见无常,于现象生起的同时,其实现象已灭,所以无一“常法”可得,这便是知“无常性”,由此认知即能通达正法。
这样说来,便亦是建立生灭观修,因为不先观生灭现象,则不能由智而知这如幻“无常性”,是即不能通达正法。
在《智光庄严经》中,文殊问佛境界,先问“不生不灭”,即与“知生与灭”同一理趣。
24 诸于缘生法,远离生灭相;彼等了知者,越渡见有海。
【疏】既说识境中的“生灭相”,便须说“缘生法”来离“生灭相”,所以本颂实与颂1关合。颂1说“缘起能王”,能断除对生灭现象的执著,由是次第说及诸颂,说到这里即作一总结,由观修缘起,经过:①依缘起知有,破除无见;②超越缘起,破除有见;③遍知有无,证真实性;④由证真实性,而见一切识境现象都为“幻事”;⑤于如幻三摩地中,现证生灭同时,由是离识境的名言句义;⑥次第观修至名言句义尽,是即证法智。这便是由“缘生法”至“证法智”的观修历程,于中,一切道名言,如缘起、缘生、生灭等,无非都是为观修而施设言说。及至现证法智,即能渡越三有海。
说渡越三有海,依龙树的说法,便即是无生无灭、无常无断、无一无异、无去无不去(不生不灭、不常不断、不一不异、不来不去)。离生灭等,便已离却四门的名言句义,亦即离却四重缘起境界的名言句义,由是名言句义尽,即说为出离世间,所以能超越三有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