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6.龙树二论密意 • 4.七十空性论释 • 1.前颂_说缘生性空义 • 7060401】
第四章 龙树二论之《七十空性论释》
第一讲 前颂:说“缘生性空”义
1 生住灭有无 以及劣中胜
佛依世间说 非是依真实
【论】生、住、灭、有、无、劣、中、胜种种,佛唯依世间名言而说,非依真实。
【疏】世间唯是现象(相),依现象而有概念,如是即将现象显示为名言(名)。凡庸者执著相、名来成立现象为有,于是便建立了轮回界。佛说法时,亦依这种世俗的建立来说名言,用以宣示,可是,并不是用名言便指为实有,所以说佛“非是依真实”而说。本论所明,即是真实。下面诸颂即为“真实”作建立。
本颂建立“名言有”,由下颂起,即说用“缘生”来超越此名言有。
【论】问言:如现说“我”等,此岂非有?复有说“无我慧转”,故定应有我。
答云:
2 说我说无我 或说我非我
名言无实义 空性如涅槃①
①此颂依藏译本重译。此颂藏译如下:/bdag med bdag med min bdag dang/dbag med min pas brjod'ga'ang med/brjod bya mya ngan'das dang mtshungs/dgnos po kun gyi rang bzhin stong//法尊译为:“无我非无我,非故无可说,一切所说法,性空如涅槃。”
【疏】龙树于此颂未作释。
质疑的人说:佛亦说“我”,又说转“我”而成“无我”,证无我慧,是则定应有“我”。
这说法不应理。因为名言无实义,故“我”“无我”“我非我”等名言皆具空性,一如涅槃所具之空性。
这里说涅槃所具的空性,便等于是说如来法身的空性。本来我们不能跟如来法身定性,现在施设为空性亦只是施设而已,并非真实的如来法身性,可是如来法身性根本无法说出,便只能姑且施设为空,用以符合如来法身功德的定位性。为此,龙树只在本颂决定“名言无实义”,且说可以现证为“空性如涅槃”,却并未说如何成立名言为空性,亦未说为什么空性如涅槃。
这就是本论的作意了。知“真实义”,便知为何“名言无实义”;现证法智,便知“空性如涅槃”。关于真实义与法智,在《六十正理论》中已详说,本论只着重说真实义与证法智的次第观修。
说名言有,一般人只是说名言不真实,但龙树则不同,要由无实义与空性如涅槃来说,并由此建立成一篇论,这样就可以看出一般人落于笼统的缺点,由此亦可见,不能用口头推理来理解佛的言说,不由观修作决定及现证,便亦不能知佛密意。
【论】问言:汝说一切法自性空者,为依国王教敕而说,或为能成通达一切法皆空性之正理耶?
答云:
3 一切法自性 于因或于缘[3]
若总若各别 无故说为空
【论】一切法自性,于因或缘中,或于因缘和合中,若悉皆非有,故说一切法自性都空。
【疏】对于空性或起质疑,是像国王下令一样,由权威来成立空,抑或由正理来成立空?所以龙树便依正理来成立空性。
凡夫依相、名来建立一切法有,佛家可以用“业因缘起”来加以否定,这样,便成立了“因缘有”(业因有)。对如何成立“因缘有”,龙树未说,因为在《中论》说“缘生”时已经说过。现在只是说如何成立“因缘有”为空。
龙树在本颂中,说应如何观察“因缘有”。这是观察缘起的通则,即是由上一重缘起来超越下一重缘起,如是观察。
先以观察“业因缘起”为例。我们在因中、在缘中、在因缘和合中作观察,都没有所成立之法的自性,那么,这“业因有”便可以说为空性。这似乎即是对“业因”作全面观察了。然而不是。
龙树的说法,实在是由“因”“果”来观察。颂中所说的因、缘、和合,可以统说为“因”,所成立之法则为“果”。所以,龙树在颂中已经建立了“因果相依”。由是便可以由相依缘起来超越“业因有”,同时成立“相依有”。超越与成立一定同时。
现在很多学人不知道超越缘起的观察,所以他们说,一间房子是由砖瓦木石造成,砖瓦木石都没有房子的自性,就可以说这房子为空性。这种说法,在古代还可以方便成立,但到了现代,便不能说为方便了,因为可以引起诤论。
此如化学家一定不肯承认这个说法,氢原子与氧原子结合可以成为水,亦可以成为重水,谁都知道氢、氧原子没有水或重水的自性,但一经结合,便不能依此而说水无自性、重水亦无自性。因为化学家分明知道水与重水有不同的性质,而他们都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而成,假如否定这结合,那就不合理,显然由结合的不同,就有水与重水的不同,所以就不能简单地以氢、氧原子无水或重水的自性,便否定水与重水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变化。
因此可以说,现代若依然跟从古代的说法来解释龙树这个论颂,其缺点则暴露无遗,引起诤论,很难辩解。然而这并不是龙树的错,只是解释者的错,错在龙树实由因果相依来作观察,而解释者却不懂得超越缘起,依然站在“业因缘起”的立场来成立“因缘有”的空性。
四重缘起说重重超越,便没有上述的缺点。无论氢、氧原子如何结合,都只是因,无论水或重水如何显现,都只是果,所以依“因果相依”而建立为“相依有”,化学家一定认同。
“超越”是观修的重要手段,十地菩萨亦无非是上一地超越下一地,因此必须知道超越,才能通达“缘生性空”。下面即有所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