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6.龙树二论密意 • 4.七十空性论释 • 前言 • 7060400】
第四章 龙树二论之《七十空性论释》
前 言
《七十空性论》
梵名:S'ūnyatāsaptati-vtti
藏名:Stong pa nyid bdun cu pa'i'grel pa
《七十空性论》(S'ūnyatāsaptati)是龙树说观修空性而至现证“无生”的一篇重要论著,是故笔者亦依观修来作疏解。
《七十空性论》的根本颂及释论皆龙树论师造。除此之外尚有两篇释论,造释论者一为月称(Candrakīrti,七世纪初),一为波罗呬多(Parahita,十一世纪末)。龙树的根本颂及三篇释论皆无梵本传世,但在西藏都已译出。龙树释由胜友(Jinamitra)及智军(Ye shes sde)于九世纪初译为藏文,题为Stong pa nyid bdun cu pa'i'grel pa(译名《七十空性论释》),收北京版《西藏大藏经》,编号5231;月称释由无畏行(Abhayākara)及法名称(Dharma-grags)于十一世纪末译藏,亦题为Stong pa nyid bdun cu pa'i'grel pa,收北京版《西藏大藏经》,no.5268;波罗呬多释,由其亲自译为藏文,同译者为童胜Gzhon nu mchog,题为Stong pa nyid bdun cu pa'i rnam par bshad pa(译名《七十空性论注解》),收北京版《西藏大藏经》,no.5269。
此论并无古汉译本,直至1939年始由法尊译师依胜友及智军的藏译本译出,所以译出的已包括根本颂及龙树释论。今即据法尊译而疏,只于少数处对译文略作改动。
本论在西方似乎亦未受到重视,可以参考的资料不多[1]。
依月称论师的说法,此论为《中论》第七品的余论,品中颂35言:“如幻亦如梦,如乾闼婆城,所说生住灭,其相亦如是”。生、住、灭是有为法的三相,本颂即说三有为相皆不真实,可是佛经中屡屡说三有为相是有,因此便可能引起学人的质疑,何以佛说为有,《中论》则说为非有,所以龙树便造《七十空性论》来解释,说佛之所以说有,只是“假名有”“名言有”,若依真实,则为非有。
月称论师这个说法,几乎成为定论,直至近代才有质疑,论者认为全论所说实不止于此。笔者基本上同意月称论师的说法,因为全论主旨实说无生,由无生便可以引申出无住、无灭,这便符合前说《中论·第七品》颂35的颂义。不过,除此之外,笔者还认为《七十空性论》实用七十三个颂,依次第说四重缘起及其超越来说无生。本文即是依此观点为本论作疏,曾收入《四重缘起深般若》一书中。现在因为要说密意,所以将部分疏文改写,再在此发表,说明由“缘生性空”的观修真实义,同时亦说明了由观修而现证“无生”。
必须由无生来理解本论,才能对本论有应得的尊重,假如认为龙树只是说“假名有”、“名言有”,那么本论的意义便给降低了,《金刚经》将这问题已经说得非常清楚,何须龙树另立一论来加以说明。本论正是通过“假名有”、“名言有”来认识佛家如何依缘生来成立有,这样才可以通过种种缘生义,来次第超越依缘生而成立的“假名有”、“名言有”,由重重超越才能建立唯有假名的“缘生性空”,及至究竟超越而至无碍,行人即能了悟无生。
文中标“论”字,为法尊译的龙树自释论;标“疏”字则为笔者的疏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