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.密意丛书 • 6.龙树二论密意 • 0.序言与后记 • 1.总序之一说密意 • 7060001】
第一讲 总序之一 说密意
“佛典密意”系列丛书的目的在于表达一些佛家经论的密意。什么是密意?即是“意在言外”之意。一切经论都要用言说和文字来表达,这些言说和文字只是表达的工具,并不能如实表出佛陀说经、菩萨造论的真实意,读者若仅依言说和文字来理解经论,所得的便只是一己的理解,必须在言说与文字之外,知其真实,才能通达经论。
《入楞伽经》有偈颂言:
由于其中有分别 名身句身与文身
凡愚于此成计著 犹如大象溺深泥[1]
这即是说若依名身、句身、文身来理解经论,便落于虚妄分别,由是失去经论的密意、失去佛与菩萨的真实说。所以在《大涅槃经》中,佛说“四依”(依法不依人、依义不依语、依智不依识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),都是依真实而不依虚妄分别,其中的“依义不依语”,正说明读经论须依密意而非依言说文字作理解。佛将这一点看得很严重,在经中更有颂言:
彼随语言作分别 即于法性作增益
以其有所增益故 其人当堕入地狱[2]
这个颂便是告诫学佛的人不应依言说而诽谤密意,所以在经中便有如下一段经文:
世尊告言:大慧,三世如来应正等觉有两种教法义(dharmanaya),是为言说教法(des'anā-naya)、自证建立教法(siddhāntapratyavasthāna-naya)。
云何为言说教法之方便?大慧,随顺有情心及信解,为积集种种资粮而教导经典。云何为观修者离心所见分别之自证教法?此为自证殊胜趣境,不堕一异、俱有、俱非;离心意意识;不落理量、不落言诠;此非堕入有无二边之外道二乘由识观可得尝其法味。如是我说为自证。[3]
由此可知佛的密意,即是由佛内自证所建立的教法,只不过用言说来表达而已。如来藏即是同样的建立,如来法身不可思议、不可见闻,由是用分别心所能认知的,便只是如来法身上随缘自显现的识境。所以,如来法身等同自证建立教法,显现出来的识境等同言说教法,能认知经论的密意,即如认知如来法身,若唯落于言说,那便是用“识观”来作分别,那便是对法性作增益,增益一些识境的名言句义于法性上,那便是对佛密意的诽谤、对法性的损害。
这样,我们便知道理解佛家经论密意的重要,若依文解字,便是将识境的虚妄分别,加于无分别的佛内自证智境上,将智境增益名言句义而成分别,所以佛才会将依言说作分别看得这么严重。
~~~【注释】
[1]依谈锡永译:《入楞伽经梵本新译》,第二品,颂172,台北:全佛文化,2005年。
[2]依谈锡永译:《入楞伽经梵本新译》,第三品,颂34。
[3]同上书,第三品,第151页。